似曾相识?关于组合盆栽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(组合盆栽常见形式)
游客 2024-02-26 16:52 63
笔者从事花卉园艺近20年,对各类展览中的组合盆栽尤为关注。在实践和观摩中,笔者发现很多组合盆栽作品“似曾相识”,但仔细分析下,植物、容器、辅助材料又都不同,且多种多样。
这种“似曾相识”的感觉从何而来?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后,笔者渐渐明白,“似曾相识”来自作品的“手法”,即作者的构思方向和创作手法。不涉及设计主题,只谈“形”不谈“神”,组合盆栽的趋同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植物比例弱化 观摩众多组合盆栽,植物在作品中的占比不到60%,有些更低。一些作品过多追求辅助材料的装饰效果,而忽略了组合盆栽首先是要从植物出发,容器、辅助材料、构思方向、创作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植物本身。
植物生长习性把握不够 一些组合盆栽刚开始好看,但没过几天就“面目全非”了。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三个原因:一是创作者对植物生长习性了解不够,只是根据作品构图需要拿来就用;二是为了追求“好看”,在制作中叠加、深埋、去土、去根时不考虑植物能否成活;三是没有了解植物生长趋势,随着植物的生长,作品慢慢失去了原本的构图美感。
作品“架构化” 借鉴花艺中架构的概念,笔者将组合盆栽中容器、辅助材料的艺术处理称为“架构”。组合盆栽的容器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盆器,泛指作品的承载体,和辅助材料一样,用了大量艺术手法力求新颖别致。但容器和辅助材料架构化的叠加,弱化了植物本身的表现力,再加上“架构”的比例偏大,最后呈现出一个个“似曾相识”的架构化作品。
▲“苦中作乐”
▲“‘食’与光之旅”
近几年,组合盆栽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。
大型组合盆栽场景化 目前,有不少作者在创作场景化的大型植物组合盆栽,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组合盆栽和植物造景区别的讨论。笔者认为,组合盆栽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,首先不能被“盆”所限制,能承载植物组合的都可以理解为“盆”;其次不能被“栽”所限制,只要在保证成活的基础上能牢固地附着在作品本身就可以了。
同类或同功能性植物的组合盆栽 第九届花博会上有件作品“苦中作乐”,完全是用不同品种的苦苣苔组合而成。当时大家对其是不是组合盆栽有过激烈争论,初次评奖落选,后经专家评委的推荐,最终获奖。这是一个好的开始。第十届花博会就出现了不少同类植物品种的组合盆栽,比如北京展区有3个食虫植物的组合盆栽。
除同类植物的组合盆栽,还有功能性花卉的组合盆栽,将数十种芳香植物集于器皿中,巧克力薄荷的醇香、古龙水薄荷的清爽,还有柠檬薄荷、葡萄柚薄荷、花叶凤梨薄荷等,组成“香草蛋糕”不仅可食、可药、可茶,观赏性也强。
组合盆栽园艺化 将组合盆栽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阳台或庭院布置,这也是一个好的方向。
组合盆栽赋予民族特色 第十届花博会上,广西展区的不少组合盆栽增加了民族元素,让人耳目一新。这也许是组合盆栽一个可以考虑的重要发展方向。
▲“争妍”增加民族元素
转载请注明来自养花技巧,花卉知识--花语天地,本文标题:《似曾相识?关于组合盆栽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(组合盆栽常见形式)》